文/VR陀螺 云吞
没有任何一间初创科技公司身上的争议比得上Magic Leap。
成立于2010年,Magic Leap从2014年开始主攻AR领域,据说会打造出一款史无前例的MR设备。这里的据说当真是据说——因为目前为止我们连这款产品一根毛都还没有看到过。六年间,所有靠近过这款神秘产品的人都毫不例外被要求签署保密协议,这架势与研究核武器并无二致。
从一开始的满怀期待到现在冷眼观望,Magic Leap一次又一次的跳票让世界怀疑、失望、甚至愤怒。一片争吵声中,公司一边始终坚定的告诉所有人会推出成熟的产品,一边继续疯狂招揽巨额的投资。
就在最近,公司终于宣布会在董事会议上展出PEQ——接近于最终成品的原型机产品。当然,按照惯例,有关这款PEQ的具体情况我们想必也不会有机会知晓,但总归给了业界一点点希望。
那么,从“下一个独角兽”到如今的“野鸡公司”,Magic Leap这一路究竟经历了什么?
坐地揽财只因技术牛逼?
Magic Leap知名度如此之高,自然与其庞大的融资金额不无干系
。在2014年10月谷歌对Magic Leap进行5.42亿美元B轮领投,是自Oculus被Facebook收购后当年又一枚重磅炸弹,跟投的企业也大都声名赫赫,如高通、传奇影业、KKR、Andreessen Horowitz等。同时,谷歌新任CEO桑达尔·皮猜(Sundar Pinchai)也出任了该公司董事。
2016年2月,Magic Leap宣布完成C轮融资7.94亿美元,领投的是国内企业阿里巴巴,其他投资者包括摩根大通、摩根史丹利、谷歌等,阿里副董事长蔡崇信加入Magic Leap股东会。在此轮融资过后,Magic Leap估值达到45亿美元,已然成为科技界中初创公司的神话。
除了获得投资,Magic Leap自己也收购或投资了多家VR技术相关的企业,对自己的技术和业务进行了一定的布局。这其中包括NorthBit,一家信息安全公司;Virtroid,一家专注于3D重建技术的公司;公司还与迪士尼旗下的卢卡斯影业联手成立了实验室,开发《星球大战》AR版。
当然,和获得的融资额比起来,Magic Leap在自主投资方面并无太大亮点,也无任何后续消息。
公司创始人兼CEO Rony Abovitz曾在采访中公开宣称,
Magic Leap之所以选择融资如此之多是因为想要持之以恒坚持到产品最终诞生的那天,不想因为资金问题半途而废;公司在研发方面已经投入了数十亿美元。
从投资人中不难看出,谷歌、高通等都对Magic Leap进行了多次投资;除了科技公司和风投公司,还有传奇影业和华纳兄弟这样的娱乐公司也加入了投资,说明Magic Leap的技术很有可能会在多领域获得极大应用。阿里巴巴一直在AR方面有所布局,但像在Magic Leap身上这样出手阔绰却实属罕见,甚至在初次投资7.4亿美元后不到两个月就追加投资2亿美元,简直就是在上赶着送钱给Magic Leap。
如此多高逼格、大手笔的投资,微软和阿里们不是中了降头就是真的对Magic Leap十分看好。鉴于前一点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确定的结论:
Magic Leap确实在AR或者VR技术上有所突破,或者有着与众不同之处。但它们的技术究竟有多神奇,让这么多“追求者”神魂颠倒?
从各种爆料和新闻来看,Magic Leap的技术研发主要集中于光场技术、计算机视觉和计算机图形这三大领域。公司号称自己的产品能在成像方面达到“Cinematic Reality”,即“电影级的现实”。众所周知,AR技术发展到今天遭遇了不少瓶颈,如设备视场角过小、成像模糊等。但Magic Leap的技术能够在理论上让全息影像逼真到与真实世界融为一体,让整个世界都变成我们互动的界面。
光场技术是Magic Leap产品技术的核心。光场是人类在现实世界中看真实物体时看到的场,这个场内包含了所有物体反射的光的信息,是四维的。因此我们的眼睛能够感受到物体的立体感、远近和景深,当我们变换方位的时候,物体的样子也会随之变换。
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当我们的眼镜聚焦远处物体时,近处的物体会变得模糊,反之亦然。
但是当我们看普通屏幕时看到的是屏幕的场,一个二维的、平面的场,缺少了像光场那样详细的光的信息。许多人在长时间佩戴VR头显后会晕眩(即动晕症),就是因为屏幕无法迅速根据眼球移动模拟出不同的景深,而人类大脑长时间下来会感到非常疲惫。
Magic Leap所要做的就是完整的复制出光场。
为了达到这一点,团队采用了光纤投影技术来产生图像,通过极细的光纤就可以投射出一小块彩色的图像。当光纤数量足够多时,激光来回高速穿过光纤就能够投影出足够大的图像。
除了光场,计算机视觉领域的SLAM技术(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CG渲染技术等也都将会是最终产品必不可少的部分。Rony Abovitz甚至展示过公司正在开发的一款基于硅光电技术的光场芯片,看上去和普通的眼镜镜片并无二异。而以上提到的种种技术都是AR和VR相关领域内非常难攻克的问题,再加上公司还要自己研发芯片等硬件,可以说是挑战空前,因此最终产品多次跳票也并不奇怪了。
我们可以推测,Magic Leap在这些技术研发方面都是有所收获的,否则也不会吸引如此多大型投资者的目光。但理论和原型机理实际产品的距离还有多远呢?AR是否还经得起等待?这一切都让Magic Leap未来的技术之路成了一个未知数。
又一家PPT公司?光鲜外表下的暗潮汹涌
Magic Leap之所以引来如此多质疑与诟病,除了迟迟交不出产品之外,更是被指公司宣传视频造假。相信不少人都在微博或其他社交媒体上看过一样一个短片:一条巨大的“鲸鱼”在篮球馆里凭空跃起,在落入水面时溅出一地“水花”。这条最先在YouTube上获得疯狂转载的宣传片就是出自Magic Leap之手,公司更是凭借这条短片收获了大量的关注。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
Magic Leap的许多宣传短片都是有很多问题的,比如过度使用CG(即电脑特效),以及并未在片中出现任何头显设备来误导人们认为可以裸眼看AR等。许多外媒因为这一点都开始毫不留情地批判Magic Leap,认为这间公司故弄玄虚、拿消费者消遣、实际上很可能是个大骗子,颇有点“美国版LS”的意味。
公司的这一浮夸作风和创始人兼CEO Rony Abovitz强烈的个人风格有着很大关系。从各种意义上说Rony都是朵“奇葩”。他毕业于迈阿密大学生物工程系,虽然专业能力不强,但是在说服别人这一能力上却是个天才。1998年开始Rony就创业做了一个搞自动手术机械系统的公司Z-KAT,在2005年时公司上市,给Rony带来了第一桶金。
Rony Abovitz登上《福布斯》封面
2012年时Rony受邀在TED TALK演讲。然而他带来的“表演”震惊了全场:穿着宇航服的Rony全场只说了一句话:“这对我来说是尴尬的一步,但是对全人类来说是一个Magic Leap(神奇的飞越)。”然后,他带来的乐队开始疯狂摇滚,两只“怪兽”开始撒纸片和群魔乱舞,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就是他全部的演讲内容。
据说现场一半的人觉得他是神经病,另一半人觉得他是天才。当然这两半的人都想不到两年后他能够“空手”套到数亿美金,成为传奇。直到现在,他在Twitter上还是时常一言不合就开怼,不然就是对自己的产品感到迷之自信,时不时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一下,极具性格。
Rony Twitter截图
VR陀螺认为Rony Abovitz对Magic Leap的影响力主要有两点。第一个就是为公司制定了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的目标,也就是要攻克上文提到的种种AR技术难题。Rony曾说Magic Leap就像“婴儿时期的苹果”,从设计到开发到生产全部都需要亲力亲为。当然公司实际面临的情况要比苹果艰难的多,Rony在2015年时的“公司已经准备制造上百万台设备,距离出货不远”的保证现在看起来简直就是笑话。
第二点在于Rony为Magic Leap组建了一支强大的研发团队,这其中包括Gary Bradski和Adrian Kaehler,两位计算机视觉开发领域的大神;Brian Schowengerdt,光纤投影技术的发明者;Jean-Yves Bouguet,同样是计算机视觉的大拿;Neal Stephenson,科幻小说家,著有《雪崩》;Richard Taylor,电影特效师,曾参与打造《魔戒》、《纳尼亚传奇》的奥斯卡得奖特效师。
Gary Bradski
既有负责技术的牛人,也有负责内容的大师,这样的团队想必也是让投资人心甘情愿投钱的动力之一。然而好景不长,2016年8月,Gary Bradski和Adrian Kaehler执意离职创业,Magic Leap将这两人告上法庭,指控他们窃取公司机密。虽然三者之间最后达成和解,但这一事件无疑重挫了公司士气,因为Bradski在员工中人气很高。除此之外,去年Magic Leap流失的人才之多令人震惊:负责法律事务的副总裁 Michael Leventhal 在去年3月离职,他曾在皮克斯担任高级科学家;首席工程师Michael Kass 也在去年2月离职。
在总监这一级别,负责 SDK 与应用程序的高级总监 Paul Reynolds 在去年5月离职;负责用户交互和体验的高级总监 Alysha Naples 在去年7月离职;负责内容开发的总监 Todd Echkert 在8月离职。
这些AR人才大多流向苹果、谷歌等多个硅谷科技公司。实际上,Magic Leap目前拥有超过800名员工,分布在以色列,新西兰,达拉斯,奥斯汀,山景城,旧金山和西雅图的偏远办事处。这样大阵仗的人员配备却迟迟生产不出产品,实在是让业界怀疑。
Magic Leap佛罗里达总部
与离职潮相生的是来自前员工和现员工的纷纷抱怨。许多员工指由于员工众多,办公室充满了勾心斗角和权力争夺,时常吵闹得无法让人安心工作。位于佛罗里达的员工抱怨称公司总部太过偏僻,无法留住那些想要去硅谷和西海岸发展的技术人才。当然公司坚称留在佛州好处多多:能避开加州的高额税收,而且有助于项目的保密。
还有前员工爆料称,Magic Leap在关键的光场技术方面遇到了重大问题,无法像计划中一样将设备缩小至可携带的程度。事实上, 无论是2013年的有冰箱那么大的初代产品“野兽”,还是2014年时为了B轮融资推出了一款头显原型机WD3(Wearable Demo Three)都没有运用到任何的光场技术。
最近的消息指Magic Leap已经把神坛上的光场技术降级成了长期项目。Abovitz甚至这么说:“你必须做出权衡,你有成千上万的设计思路但必须思考该选择什么。我们希望能够在未来十年推动显示技术发展,但如果第一代产品不够好,未来的十年也将不复存在。”
路在何方?
据称在本周的董事大会上,Magic Leap终于将要公开产品原型机PEQ。几天前一张提前泄露的设备照片曾被认为是PEQ的谍照,但最终被Rony Abovitz否认说只是用来收集数据的开发工具。
遭曝光的“谍照”
在习惯了它的跳票之后,人们对这个仍然见不得光的PEQ显然兴趣缺缺。当然,对Magic Leap来说,最可怕的不是大众逐渐失去的耐心,而是横亘在公司面前的诸多问题:研发中的那些“硬骨头”,比如设备体积、计算量、硬件开发、电池等;混乱的人事,包括管理层拥挤、总部与分布沟通不力、办公室政治等。
而对于Magic Leap未来究竟会如何,VR陀螺认为: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AR和VR都在迅速成长,也意味着这个行业将会越来越拥挤,摆在Magic Leap面前的对手只会越来越多和越来越强大。传说中的“黑科技”曾让这间公司有望“革命所有用到显示屏的行业”,但这一天看来是要被无限推迟了。当然,我们也可以期待公司手上仍有着我们不知道的王牌,有机会真正在未来独领风骚,只是最终的产品不会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颠覆罢了;说到底谷歌们和阿里们的眼光要比我们专业的多。
另一种可能性是Magic Leap被收购或者觅得一个靠谱合作伙伴,走上与Oculus一样的道路。Reddit上已经有不少网友预测公司会被迪士尼一类的大型内容集团吞并,毕竟公司的技术听上去会打开影视和娱乐的新世界。但就目前Magic Leap的产品进度来看,找到一个长期“饭票”和金主的难度要比当年的Oculus难得多,公司现在的身价之高也让有能力的金主数量寥寥无几。
在搅起巨浪之后,Magic Leap已经没有退路了——在这条道路上一直走下去,否则就只会被沦落至被嘲笑、被放弃和被超越者碾压。虽然目前看起来“粮草充足”,但无底洞一样的产品研发只会在找到出路之前拖垮这间公司。
而关于这间神秘企业的种种猜测和结局,大概只有时间会告诉我们了。
关注微信公众号:VR陀螺(vrtuoluo),定时推送,VR/AR行业干货分享、爆料揭秘、互动精彩多。
投稿/爆料:tougao@youxituoluo.com
稿件/商务合作: 六六(微信 13138755620)
加入行业交流群:六六(微信 13138755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