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VR陀螺
当地时间1月7日,CES 2025在拉斯维加斯拉开帷幕,作为AI落地应用的重要一年,正如三星展台的Slogan一样——AI For All。从巨头到创业公司,几乎所有公司的主题都是AI。
聚焦于XR产业的VR陀螺此次也来到现场,在狂走数万步逛完核心展台后,也发现了这个产业的一些现状。(由于企业过于分散,无法触达所有场馆,本文最后的盘点或有遗漏,敬请谅解。)
XR大厂整体沉寂
中国企业撑起半边天
一如往年,苹果官方并未参展CES,不过还是有部分展台带来了Vision Pro的相关应用,只是数量极少。例如英伟达在展台展示了使用Vision Pro来训练机器人的应用,借助Vision Pro极致的视觉体验和简易的手势操控,结合英伟达的Omniverse,在虚拟环境中进行虚拟仿真,从而加快机器人的训练速度。
图源:网络
另一方面,Meta今年也选择了在酒店开展,但作为XR领域的巨头之一,今年并未带来新的终端产品。Meta在Wynn酒店展示了Meta Quest 3、3S以及其Ray-Ban Meta AI眼镜系列,该场地与往年一样并未对外开放,而是主要接待受邀的媒体、客户以及合作伙伴。
四巨头之一的另一家索尼也一如既往在LVCC的中心馆,不过同样令人失望的是,今年索尼毫无新意,现场只是展示了其在去年发布的开发者套件Xyn,包括一套3D建模软件、Xyn头显以及追加了更多追踪点的Mocopi全身动捕配件。
Xyn头显包括与西门子合作款以及索尼尚未发布的产品,前者内置了单眼4K Micro-OLED屏幕,头戴设计延续了第一代PS VR的风格,可上翻、可调整焦距,还加入了眼动追踪、瞳距调节等功能,由于现场佩戴时没有增加遮光罩,所以外部的环境光影响了视觉体验。另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该头显的交互方式相比之前的产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采用了异型手柄和戒指,实际体验并不尽如人意,与现场其他媒体交流下来也都认为该交互方式很糟糕。
综合来看,CES上XR领域的巨头们整体都比较令人失望。与之相对的是众多创业公司在现场收获了非常高的人气和热度,特别是中国企业几乎撑起了XR的半边天。雷鸟创新(TCL展台)、星纪魅族、小派、大朋VR、Insta360(全景相机)、XREAL、Rokid、INAIR、亿境虚拟、李未可、莫界、舜宇、创通联达、玩出梦想等均有参展。
除此之外,随着AI、AR眼镜盛行,部分手机、PC配件企业今年也在现场展示了相关产品,如以电竞设备为主的雷神科技,手机配件为主的闪极、品胜、1more以及GateD,骨传导耳机企业韶音也都在展台上也展示了AI或者AR眼镜。
海外企业则包括Magic Leap、LOTTE、松下旗下Shiftall、Vuzix、Wearable Devices、METAVU、RotoVR、依视路(传统眼镜企业)等,加上其他区域零星的展台,总体感觉CES上VR/AR的企业较往年更少了。
近50款AI、AR眼镜
AI眼镜“百镜大战”蓄势待发
2024年Ray-Ban Meta的百万级销量,以及Meta Orion亮相,让这两个品类备受关注,尤其是前者,成为了这一轮AI眼镜浪潮的导火索。所以现场的AI眼镜以及AI+AR眼镜众多展台几乎全天处于排队状态,而从展商口中了解到,今年展会期间接待了很多科技巨头到场体验,在AI寻求应用载体的当下,眼镜似乎成为了大家最为关注的核心方向之一。
经过VR陀螺不完全统计,CES现场展示的AI以及AR眼镜(同系列的SKU算一个)数量达到47款,AI眼镜分为三类,纯音频AI眼镜、音频+拍照AI眼镜,以及带显示AI眼镜,其中音频+拍照AI眼镜数量达到16款(单款眼镜有多个SKU)。而据VR陀螺了解,现场展示的AI眼镜还只是冰山一隅,更多企业正在摩拳擦掌蓄势待发,2025年“百镜大战”将拉开序幕。
CES展出AR+AI眼镜:
AI眼镜——看似容易实则很难
如果以2012年谷歌发布Google Glass为开端来,AR眼镜已经发展十年有余,增强现实概念更是在上世纪初就已经出现,但是即使到现在,AR眼镜企业们受限于技术不得不进行取舍,而Ray-Ban Meta这类眼镜就是取舍后的结果,所以,将这类AI眼镜视作AR眼镜的“中途站”也不为过。
在看过现场数十款眼镜产品后,VR陀螺发现,我们离Ray-Ban Meta仍有一定距离。或许在很多人眼中,AI眼镜无非就是摄像头、芯片、蓝牙、音频模组、电池等这些零部件,随便就能组装出来,然而真正深入研发时就会发现,越小的产品往往越难做。
从眼镜ID设计、用料、重量平衡、鼻托、铰链等硬件部分,到ISP、防抖、防畸变、传输、功耗、收音、扩音、AI调用等软件部分,几乎每一个问题都需要耗费庞大的人力来攻克(后续将发文细究)。实际上即使是Meta的眼镜,画面边缘部分也仍然存在一定的畸变,阴天或者光线相对较暗的场景下也会导致画面偏黄,所以,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赛道。
研发出来产品只是第一步,后面还有漫长的取经之路。
一方面,入局AI眼镜赛道的企业目前存在多种不同的角色基因,传统眼镜企业、传统科技企业、XR类企业,以及三方零配件企业。现阶段,大部分公司选择与传统眼镜合作,在品牌渠道和产品技术上形成互补,如雷鸟与博士、Rokid与暴龙、仙瞬与Moody等,传统眼镜公司也在积极转型。这也意味着未来这条赛道竞争会越来越激烈。
此外,眼镜将要面对的是不同脸型、肤色、喜好的庞大用户,所以SKU非常多,另外,传统眼镜领域并未像电子产品一样适用于二八定律,所以整体较为分散,多品牌、多定位、多功能(屈光、墨镜、装饰)并存,因此,不仅产品成本会提高,同时对于企业的产品定位以及营销战略都将是一大挑战。
此次展会发现,AI眼镜厂商们已经开始积极探索差异化,除了增加显示外,其他还体现在产品定位(外观功能),如日常墨镜、骑行镜、屈光眼镜等,造型各异;性能参数和售价方面,企业们在芯片和摄像头像素下功夫,如高通AR1、展锐、恒玄、博通等芯片均已被应用于AI眼镜中;摄像头方面,既有以AI识别为主的200万、500万像素,也有1200万-1600万拍摄效果更好的产品,并且未来甚至可能出现更高配置。结合不同定位、参数性能以实现售价的差异化,覆盖不同类型用户。
CES展现的仅仅只是开端,2025将成为AI终端精彩的一年。
更多CES展商详细信息,可参考VR陀螺CES 2025专题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