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VR陀螺 云吞
随着AR的崛起与爆发,Niantic或将成为游戏行业下一个十年中的领导者。
你知道Niantic吗?
也许不知道。但不要紧,你一定听说过《精灵宝可梦Go(Pokemon Go)》:这款在去年推出的手机游戏在全球掀起了一阵捉小精灵的热潮。从各方面来说,这都是一款爆款游戏:
几乎一夜之间,近10亿玩家纷纷走出家门,追寻自己的“小精灵驯兽师”梦想,间接带动IP方任天堂的股价大涨50%。到今年年中时,游戏已进账12亿美元,下载超7.52亿次。
Niantic正是《精灵宝可梦Go》的开发商。这间成立7年的工作室,孵化于谷歌内部,多年来专注于AR技术和空间信息服务的研发。
除了游戏之外,Niantic的部分技术也被应用在谷歌地球(Google Earth)和谷歌地图(Google Map)上,成为驱动这些“生活必备工具”的原动力。
当然,在AR和VR的时代到来之际,Niantic的野心显然不止如此:
2017年11月底,公司宣布完成2亿美元融资,将会不断为之前的数款游戏加强AR元素,并且已经将《哈利波特》的AR游戏制作权收入囊中;还有媒体称,公司内部一直在研发自己的AR眼镜,而且会和Magic Leap合作,带来MR内容。
下一个十年,会是属于Niantic的十年吗?
抓小精灵的背后,是谷歌和CIA的身影
Niantic和谷歌的关系可谓千丝万缕,就算公司在2015年后已经从谷歌脱离,却仍然和谷歌有着密切的合作。
Niantic Labs作为谷歌内部的创企成立,它的创始人是John Hanke。Hanke是一个相当低调的创业者,但是在硅谷,有实力简直像怀孕一样,完全无法掩人耳目。出生于1967年的Hanke毕业于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随后在华府当了4年的公务员。此后,他前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就读MBA学位,然后加入了一家游戏公司Archetype。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Hanke和游戏结下了不解之缘,接连和伙伴打造、卖出了多个游戏和娱乐创企。
在2000年时,敏锐的Hanke意识到了三个非常有潜力的市场方向。
首先,消费品化的3D显卡价格越来越低、同时越来越容易使用。其次,宽带和高速网络开始遍布全球,让世界范围内的人们越来越容易获取网络上的信息。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航拍技术的商业化进展飞速。换句话说,是时候改变人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了。
于是在2001年,Hanke成立了Keyhole。这间公司开发了名为EarthViewer的项目,致力于将地理空间数据可视化——也就是今天已经广泛被应用的卫星图片,并且将数据和软件用于房地产、城市规划、国防和情报。按照Hanke一贯的作风,Keyhole也相当神秘,但是背景却不小。
公司获得了来自In-Q-Tel公司的风险投资,同时软件也被美国国家图像测绘局(NIMA)使用,这两件事使得刚刚成立两年的keyhole公司迅速变为业内领军者。而In-Q-Tel和NIMA背后,分明都有美国中央情报局(CIA)的影子。
2004年,谷歌出手买下了整个Keyhole的团队,并且在EarthViewer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家喻户晓的谷歌地球(Google Earth)产品。
Hanke在收购中顺势加入了谷歌,在2004-2010年间担任谷歌地理部门的负责人,主导开发了同样广为人知的谷歌地图(Google Map)和谷歌街景(Google Street View)。
2010年时,地图狂人Hanke又重拾了自己的老本行——在谷歌内部成立了Niantic Labs,专注打造游戏类产品。
对于为何选择在这个时候开启新的创业旅程,Hanke是这样解释的:“Keyhole已经从一个数十人的创业团队成长为一个数百人团队的部门了。而我在那时想要开始一些新的和地图有关的项目,这些项目和谷歌的主要方向并不是那么贴切。我本想离开公司,但在和谷歌高管聊过之后,我们成功找到了在谷歌内部生存的方法。而留在谷歌,能够让我们更好的使用地理部门的资源和谷歌的设备。”
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谷歌这个看上去和自己不太像的亲儿子,自由的踏上了成长之路。
从《Ingress》到《精灵宝可梦Go》:从替代现实到增强现实
“Niantic”这个名字来源于美国历史上一艘著名的捕鲸船,在19世纪时,这艘大船从新英格兰地区驶入旧金山,参与到加州的淘金热中。而“Niantic”又源自早期与欧洲探险家接触的印地安部落称呼。
这样一个名字的确也非常符合公司的愿景:对新技术的不懈追求研究,在新领域的探索和前行,已经深深的写在了基因中。
毫无疑问,相较于生产流水线化的产品和商业变现,Niantic的项目既一脉相承,却也各有春秋。成立7年以来,公司推出的产品屈指可数:2012年9月,首款产品《Field Trip》上线,它可以提供关于你所在地点的各种信息,比如说公园的历史、著名建筑的来龙去脉以及附近餐馆的点评等信息。更为重要的是,这款应用并不需要你询问(搜索)它你需要什么,它会根据地理位置自动告诉你关于周围的一切。它就像你在当地的一个朋友,带你畅游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同年11月,公司的第2款产品,也可以说是奠基性的产品《Ingress》在安卓上线了。
这款手游的构思之精巧、剧情之宏大、玩法之新颖,甚至在社交性方面的突破,可以说在当时的手游行业中别具一格,引发了一阵对于LBS游戏的追捧。
游戏的背景设定为:欧洲原子能研究机构的科学家在实验中偶然发现了一种能对启发人类心智的能量,将其取名为XM(Exotic Matter)。该能量分布在世界范围内,聚集此种能量的地方被称为“XM传送门”。由于科学家进一步发现这种能量背后有被称为“Shaper(塑造者)”的外星生命体希望借此改造人类,于是人们分成两大阵营相互争夺传送门的控制权,分别是提倡接纳能量的“启蒙者”和反对这样做的“抵抗军”。
游戏中,玩家扮演一名特勤 ,需要选择加入游戏中分化的两派。蓝绿营两个对立阵营互相角力,争夺控制真实世界中的地标性建筑等据点(Portal)。玩家目标就是使用XM扫描器(Scanner)以一己之力尽可能多的争夺门泉控制权,每将三个Portal连在一起,就可以形成一个控制区域(Control Field)。被覆盖地方的人口密度就用以决定Mind Units,而游戏的进度则以两边阵营Mind Units多少作显示。
《Ingress》介绍视频
我们不难发现,《Ingress》虽然有着电影般的剧情设定,但是在核心玩法上已经和《精灵宝可梦Go》十分相似,都需要玩家走出家门,并且将地图信息和游戏设定结合,形成虚拟与现实交融的场景。同时,两军对抗的设定,也让《Ingress》玩家更加容易形成自己的社区,极具社交性和凝聚力。
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社交网站上发现《Ingress》玩家自建的小组、群体等,而且大家会互相用“黑话”交流,甚至在现实生活中也成为朋友。这也是为什么《Ingress》在全世界,都能举办起玩家聚会或集体活动的原因。
可以说,《Ingress》已经不仅仅是一款游戏了。它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在玩家之间搭建起了情感交流。
虽然不少媒体在介绍《Ingress》时都使用了“AR游戏”的字眼,但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并不能称得上是一款增强游戏,只能说是替代现实游戏。在游戏界面中,我们无法看到现实世界的景象,只有基本的地图信息,和现在的AR游戏相去甚远。
随着技术的发展,这一点在《精灵宝可梦Go》身上获得了很大的改善。
手游?其实归宿是AR眼镜
我们也许想象过这款游戏会火,但是大概没有人想到它会这么火。除了在商业化上的成功,《精灵宝可梦Go》也和《Ingress》一样,聚集起了一大批忠实的粉丝。在这个过程中,AR+LBS的组合无疑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也让这种模式在短时间内成为众多游戏开发商争相模仿的对象。
但也并不是没有质疑的声音。比如,对AR了解更深的人都认为,《精灵宝可梦Go》中所谓的AR根本就是“伪AR”。AR模式下的场景,似乎跟之前的宣传片差距有点大,这也引起了很多吐槽。虽然我们可以在床头桌脚看到皮卡超和小火龙,但它们都是很违和的飘在半空中,和用户也没有太多交互。
其实Hanke本人也承认,“AR在《精灵宝可梦Go》中所占的比例只有5%左右”,而且并没有制作的很精致。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就是Niantic在AR上所有的成就了。恰恰相反,公司在AR上的计划几乎比所有的游戏公司都要超前,而且每一步都有着自己的想法,十分稳扎稳打。从《Ingress》时期开始,Niantic的目标就不仅仅是打造一款优秀的手游这么简单。
我们会发现,游戏在美术上的投入并不多——大片黑色的背景,穿插着荧光色的道路。如果放大来看,甚至还能看到物品的锯齿边缘。这导致《ingress》看上去根本就不是一款游戏,更像是一个地图软件。
但如果结合同期谷歌的动作来看,Niantic的做法就可以被理解了。2012年,谷歌正式推出了谷歌眼镜,可以说是巨头中相当早的对AR眼镜类产品的布局。但由于时机尚未成熟,谷歌眼镜还是无法打入主流市场,谷歌在AR方面的步调也就逐渐慢了下来。
而《Ingress》这款作品,看似在美术上有很大缺陷,却恰恰是最适合移植到初期AR眼镜的游戏。
一方面,它对画面的要求性不高,另一方面能够充分体现出对地理数据、万物识别能力的调用。Hanke也曾在采访中谈及,“曾经和谷歌眼镜团队有所讨论,研究如何将Niantic的作品和AR硬件相结合”。
从《Field Trip》到《Ingress》再到《精灵宝可梦Go》,我们看到,AR元素在这些游戏中的比例是在逐渐提升的,但始终控制在一个较小的比重,而LBS则越来越成熟。
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地图数据、位置信息对于AR来说是相当关键的数据,特别是对于SLAM技术来说。同时,不仅仅是AR,这些地理数据也是大数据的一部分,更是成为社交平台都争相抢夺的资源。
因此,Niantic多年来在LBS数据上的积累,包括谷歌方面的资源,在AR的黄金时期到来之际,将会厚积薄发。这一点在近期已然可以看出苗头,比如公司宣布会在明年推出《Ingress》的升级版——《Ingress Prime》。据悉,新版游戏将在美术风格、叙事和背后的AR技术上进行彻底的升级,以给玩家带来全新的体验。同时,新版本的Ingress将会转移至和《精灵宝可梦Go》一样的技术平台,这意味着两款游戏之间将共享软件方面的更新。这也意味着《Ingress》可以利用苹果ARKit和谷歌的ARcore的优势。
结语
当然,越要达到一定的高度,也意味着面临的困难越大。AR的加速发展,也让Niantic需要忍受快速成长带来不适。这些困难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涌现的。AR行业面临着许多客观的问题,比如,AR硬件究竟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够打入大众市场?AR是否会像VR一样遭遇瓶颈?同时,LBS的数据安全问题也在多个国家引起争议,以至于国内至今没有放行《Ingress》和《精灵宝可梦Go》。
从Niantic自身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公司需要在新开发的项目,像是《哈利波特AR》上投入巨大的精力,因为AR技术在不断升级,游戏的效果自然也需要超越前作;另一方面,维护现有游戏《Ingress》和《精灵宝可梦Go》也需要花费相当多的人力物力,尤其还需要对这两款产品推陈出新。但所幸,公司自身的实力和对于大方向的准确把握,使其在资金上没有遇到太大困难,能够进一步在AR游戏上有所投入。
今年,苹果和谷歌的推动让AR游戏更快的渗透大众市场。在这个持续的过程中,Niantic已然成为标杆和领军者,同时也在不断扩大着自己的优势。也许,离带着AR眼镜出门抓小精灵的那天,不会太遥远了。
关注微信公众号:VR陀螺(vrtuoluo),定时推送,VR/AR行业干货分享、爆料揭秘、互动精彩多。
投稿/爆料:tougao@youxituoluo.com
稿件/商务合作: 六六(微信 13138755620)
加入行业交流群:六六(微信 13138755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