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VR陀螺 云吞 这是一个想要用VR拯救股价却反跌破发行价的悲伤故事。 迫于不断萎缩的盈利和断崖式下滑的股价,自2016年1月裁员7%、12月裁员15%之后,美国运动相机品牌GoPro在上月再次削减公司270个岗位。据内部员工透露,此轮裁员过后,公司媒体部门和VR部门已“无人监管”,GoPro VR业务名存实亡,前后耗时仅一年时间。 一念地狱 GoPro能发展到如今规模显然是个异数。 回到10年前,美国的整个运动相机市场规模还不到1000万美金,到2020年则预计超过350亿美元。这其中占市场份额超过90%的GoPro功不可没,甚至可以说凭一己之力造就了一个市场。 GoPro就是Peter Thiel所说的那种从0做到1的公司。 在营销上,GoPro极少用语言文字来渲染自己的产品有多么很秀,而是非常直接的让用户在极限运动中使用产品进行拍摄,这些震撼人心的酷炫视频十分自然的在社交网络上形成了病毒式传播。就像公司的slogan “Be a HERO(做一个英雄)”那样,GoPro运动相机成为了冒险、刺激、不屈服、不平凡的代名词,牢牢抓住了极限运动热爱者的心。 公司在2014年上市后更是让运动相机概念在全球范围内爆红。2014年公司全年出货量达到384万台,十年间增长了近1000倍。与此同时公司股价一路飙升,到2014年年底,股价从发行价24美元火箭式上涨至98美元,完成了从创业公司到独角兽企业的完美蜕变。 只是好景不长,趋于饱和的市场、更低价竞品的入局、缺乏创新的产品让GoPro收入和盈利从2015年年中开始走下坡路,股价更是跌破发行价,屡创新低。 截至今年4月6日,公司股价收于8.51美元,市值距离98美元的历史很高点已蒸发逾90%。 面对如此惨淡的局面,除了裁员之外,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对GoPro来说迫在眉睫。 无心插柳 回顾GoPro的发家史,我们会发现用户在使用GoPro相机时的探索是推动产品进步的重要因素。无论是与无人机的完美结合,还是绑在各种动物身上的奇葩做法,都表现出小巧、稳定、高画质的GoPro拥有很高的可塑性。 因此公司在转型过程中做的种种努力,灵感也大多来源于此。比如做媒体、做内容,是因为用户在社区里上传了大量由GoPro拍摄的UGC;做无人机Karma,是因为此前和大疆合作紧密,两家公司闹掰后GoPro一怒之下开始自己推产品…… 做VR也不例外。 如今全景相机市场上,一体式产品已是寻常。但在一年之前,全景内容拍摄很流行的方法,或者说现在还有很多工作室仍在采用的方法,仍然是“拼狗”——使用3D打印的支架将数台GoPro以不同角度拼装在一起,后期将捕捉到画面进行拼接。剪裁掉重复的部分后,全景图片或者视频就诞生了。 很著名的“拼狗”首创者当属360 RIZE。这家公司此前名为360 Heros(Heros即GoPro很为著名的系列相机),从2012年就开始研究360度全景拍摄解决方案,并且在2013年就推出了随插即用固定支架,搭配GoPro相机进行拍摄。 GoPro在当时成为“阵列式多摄像头拼接”的宠儿,自然有着自己不可取代的优势: 一, 超宽式沉浸视场角。所有GoPro相机摄像头均采用F2.8孔径超广角摄像头,视场角达到140-170度左右。在全景拍摄中,画面重叠部分越多就意味着后期拼接时余地更大,畸变更小。 二, 轻量级。单个Hero4 系列相机重量不到90克,就算进行了多台拼接,整个支架的重量仍然可以被控制在很小。 三, 画质。高清画质一直是GoPro的骄傲,Hero 4 Black可以拍摄4K 30fps和1080P的高清视频,这对全景视频和VR视频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 四, 同步。GoPro wifi 遥控器可同时控制多达50台相机,在拍摄过程中再通过反光灯、声音等标记同步性,减少时间差。 基于GoPro的以上这些特性,“攒狗”和“拼狗”成了专业级VR拍摄团队十分熟悉的解决方案。 看着民间狗如此蓬勃发展,GoPro官方也终于坐不住了。此时,VR市场的乐观预测更是为公司注入了强心剂:据Digi-Capital在2015年年中的预测,VR市场在2020年会达到30亿美元,其中VR影视的市场会达到6亿美元左右。尽管影像捕捉并不是这个市场的全部,但从GoPro当时的营收情况来看,能在6亿美元中分一杯羹也是非常值得的。如果能在VR相机领域站稳脚步,公司很有希望能够刺激相机销量成倍上涨。 如此,GoPro欣然采纳了用户给自己带来的新业务——VR。 铩羽而归 GoPro共推出了两款硬件产品。 头个款是公司和谷歌合作的Odyssey,在2015年谷歌I/O大会上露面。Odyssey由GoPro Black环形拼装而成,分辨率达8k。由于不开放销售,用户需要在GoPro官网提交购买申请,售价为15000美元。 第二款则是面向专业消费者(Prosumer)的Omni,也是主打的产品。Omni在2016年年初的CES上就获得了展示。这台设备由6台Hero4 Black相机拼装而成,可输出8k视频,售价为5000美元。 在软件方面,GoPro在2015年4月就宣布收购法国VR软件公司Kolor,购买了Omni和Odyssey的用户可以获得随机附赠的Kolor Autopano Video拼接软件。同时赠送的Omni Importer能够让拍摄者在电脑中预览全景内容,不用进行导出和拼接。 努力让自己向内容公司靠拢的GoPro自然也不会放过建立VR内容平台和社区的机会。GoPro VR平台在2016年4月上线,用户可以在线使用,也可以在手机中下载App。GoPro VR主要提供了一个用户上传和分享的平台,为全景相机用户增添了社交元素。 口碑、经验、技术、硬件、软件、平台……眼看着连生态系统都要搭建起来了,Omni却在专业消费者中铩羽而归,连带着整个VR部门都被炒了鱿鱼。很明显,VR业务并未给GoPro带来盈利。 那么为何有着种种先天优势的GoPro失败了呢?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踩不到消费者痛点的产品,是没有竞争力的产品,也是活不下去的产品。 如果说运动相机市场的消费者还能靠“情怀”、“精神”、“态度”来笼络,那么专业级消费者则根本不是这么回事。GoPro的远期目标是占领VR相机市场,近期目标更加昭然若揭:通过一台更顶六台强的Omni来提升Hero 4相机的销量,缓解盈利不佳的压力。然而消费者也并不愚蠢:Omni目前只可以适配Hero 4 Black这一款相机,也就是说Hero系列会不断迭代,Omni的性能却没有提升空间,这是一笔摆明划不来的买卖。 而说到专业消费者们的痛点,Omni显然也没有交出满意答案。 作为一台“拼狗”,Omni的一些硬伤随手拈来: 不能直播。VR直播已成潮流,国内外演唱会、体育赛事、大型晚会甚至名人演讲的VR直播已经司空见惯。尽管目前VR直播的质量不尽如人意,但这项功能的完全缺失明显让产品的档次降低了不少。 装配复杂。Omni的包装非常震撼——不是盒子,而是一个手提箱。全箱重量为25磅左右(约11.4公斤),内含相机、移动电源、适配器、USB接口等种种部件。相机本身重量在5磅左右(约2.3公斤),而八目一体式的Ozo在包含电池的情况下为9.3磅(约4.2公斤),由此可以看出拿着一套完整的Omni装备奔波是颇具挑战性的。 同时,六个独立相机出现毛病的概率会高很多,比如在装拆SD卡时,就要用镊子一个个操作,以免卡壳;如果想拆卸其中一个相机,也需要用到螺丝刀一类的工具先拆解金属框架。不能直接连接电脑也是Omni和类似拼装设备一个很明显的弊端。尽管官方还很贴心的配了USB转换接口,但导出图像所耗费的时间还是无法弥补。 拍摄限制。8K画质和像素级同步可以说是Omni的一大特色。但同时,GoPro相机本身的一些限制也不可避免的被移植到了Omni上。比如Omni做不到防水,不适宜在震动巨大的环境(如直升飞机上)使用;由于运动相机的特性,Omni在室内拍摄的效果不佳,不能够近距离拍摄,距离应当保持在3英尺(约一米)以上。 从全景相机整体市场来看,由于硬件技术门槛不断降低,拼接软件也随着Facebook开源拼接算法而不断迭代,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品牌涌入这个领域。 GoPro进入这个市场的时间点本来就已经较为落后——当时市场中,消费者级产品已经有三星、理光、尼康、柯达、Insta 360等推出的多款产品;在专业级产品方面,除了多相机拼装技术越来越成熟之外,一体式产品开始崭露头角。Point Grey推出的Ladybug5在2013年就已经面世,诺基亚Ozo在2015年年底上市;除此之外还有Sphericam 2、Orah 4i等较为小巧的一体式全景相机产品,售价在人民币1万元左右。从2016年年中开始,更是有数量不少的国内全景相机厂商推出一体式相机的解决方案,产品种类日益丰富,价格也不断降低。 相比“拼狗”,一体式相机不仅可以很大限度确保镜头在参数上同步,同时还拥有直播、监看等功能,并且在产品迭代、优化上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就连GoPro一直引以为傲的高分辨率也不再是什么技术壁垒,目前能够做到6K、8K、甚至10K的全景相机比比皆是。部分轻量级和紧凑型的一体式全景相机还能够装载在无人机、摇臂等设备上使用,这些都是Omni这样的产品无法做到的。 向死而生 对GoPro来说,VR业务搁浅已成事实。虽然Omni仍然在销售,但后期的迭代和优化却暂时无法提上日程了。 这并不意味着GoPro毫无机会。VR视频是个有潜力的市场,多家大型平台也已开始部署。YouTube从2015年3月份就开始支持全景视频;Facebook在上星期正式开启了360度直播功能;索尼明确表示全景视频将会和游戏一起,成为PSVR在今年的重点内容方向。 GoPro有着长达16年制造相机的经验、成熟的供应链和售后服务机制,同时产品口碑好、用途多。在中小品牌纷纷扰扰,传统大牌相机还在观望的情况下,GoPro的产品若能击中用户痛点,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并非难事。 当然,公司目前很重要的任务还是活下去,而VR并不是它的救命稻草。裁掉整个部门对公司来说是正确的选择——一方面砍掉暂未盈利的部门来减轻财政压力,另一方面也留给公司更大的空间重新出发。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GoPro若有东山再起的一天,希望是带着理性回归,而非又一次加热那盘冷饭。 关注微信公众号:VR陀螺(vrtuoluo),定时推送,VR/AR行业干货分享、爆料揭秘、互动精彩多。
投稿/爆料:tougao@youxituoluo.com
稿件/商务合作: 六六(微信 13138755620)
加入行业交流群:六六(微信 13138755620)
元宇宙数字产业服务平台
下载「陀螺科技」APP,获取前沿深度元宇宙讯息